人物|潘英丽:腹有诗书气自华

时间:2016-12-12浏览:1708设置

人物简介:潘英丽教授,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87年师从陈彪如教授,在职攻读国际金融,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担任硕导和博导。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现代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研究所潘英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室首席专家。代表性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市级重要课题20多项。


交大校园内的偶遇

1118日下午,精英学员一行人踏入秋意渐浓的交大徐汇校区,准备去拜访我们专访的主人公对象潘英丽老师。我们在安泰经管大楼前合影时,恰好遇到潘老师,她缓缓走来,向大家问好。步履从容,务实干练而不失优雅谦和,一瞬间让大家我们想到那句古语——“腹有诗书气自华”。


潘老师、白露老师与精英学员树下交谈

  

作为学生 | 潜心扎根  

整场采访中,印象最深刻当属潘老师讲述自己大学生活的一天。她坚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去跑步,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得益于跑步的习惯,自己一直以来患有的鼻炎也逐渐好转消失了。那时候的大学生活,不同于今天的网络时代,潘老师的大学时光并没有那么多的娱乐消遣活动。而潘老师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看书学习,诸如《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阅读都是在大学期间完成阅读的。正是这一阶段的沉淀,潘老师为自己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师者 | 悔人不倦 

在潘老师她看来,对于年轻学子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我投资”的意识,即在积累书本知识和社会经验的过程中,重视自己内在素养和外在视野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盲目一味地争追求当“门门功课一百分”的学霸,而要留三分精力去了解社会,在不断的探索中增进对外界的判断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积累的过程是通常比较漫长的,所以不能过早地求回报,潜心扎根,静待花开。 

最后,潘老师强调:“念书是一部分,但更重要的还是学习的意愿、动力和方法。”因为在这个相对浮躁的追名逐利之年代,真正让人沉下心来汲取书海养料的绝非是对世俗奖励一时的驱逐,而是对于知识最单纯的好奇和热情,此方为长久动力。


精英学员在听潘老师人生经验分享

此外,潘老师强调,在保证学习动力和意愿的同时,要注意学习的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播方式已经落后,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掌握从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中获取有利的知识。不光要理解学业知识,更要增强对社会的了解。这是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当谈到大学生创业问题,潘老师指出,现在市场上的需求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在产业化逐渐失去竞争力的大背景下,政府出于战略层面考虑,为解决个性化需求问题,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同时,现在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过剩,融资困难较低,这些都给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阅历不足,潘老师还是希望可以参与到社会、企业中多去学习。


作为学者 | 忧国忧民

话题间,在谈到“中国经济开放论坛”时,潘老师有些许激动。中国经济开放论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理论与政策研究研讨平台。论坛不定期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行专题研讨会,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实践和趋势性问题进行多视角的研讨和交流。


潘老师向精英学院赠书《激辩去杠杆》

潘老师向精英学员我们介绍这一论坛时,特意向大家我们解释了“开放”二字:“开放”不是修饰“经济”而是修饰“论坛”。与其他的以学术探讨为主的经济学研讨会以学术探讨为主不同,开放论坛邀请的嘉宾有政府官员、学者以及市场人士等多领域的专家,涵盖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论坛着力建立一个对中国经济重大发展问题进行多方会诊的平台,以期弥补分门别类研究的的局限性,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学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潘老师的话语间、行动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学员感悟

两个多小时的谈话,其实足以颠覆我们对“学院派”老师的印象,不仅仅是迷于高大全的学术研究,也精于对现在时事问题的剖析,也善于极大化地运用自己的资源解决政府存在的问题,并且做到自发和独立。

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很浮躁地看片面的理论,而不熟知这个理论体系的来源,碎片化阅读带给我们便捷,也带来了学术研究上的弊端。在潘老师的指点以后,我们明白夯实基础的重要性,也明白善于思考不能一味囿于书本的重要性,做满分而不思考的学霸,其实不及八十分而有自己思想和计划的学生有竞争力。


潘老师、白老师与精英学员合影

从潘老师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位学者踏实严谨的治学精神,也深切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那种专注而投入的学习精神让我们这些晚辈自愧不如。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人们的内心也更加安静平和,乐于“坐冷板凳”,享受“坐冷板凳”的过程。在今天这个充满着文化快餐与信息洪流的社会,这种宁静而专注的精神尤其可贵。我们常常呼唤这个社会应该涌现更多大师,却往往忽略了孕育大师的必然是一片平静安宁、远离商业气息的土壤,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与吸纳而后厚积薄发。耐得住寂寞,享得住繁华,这才是大师的正确打开方式吧。

  

图片拍摄:王越

撰稿人:吴青叶 陈思佳 王越 李琼 房超 刘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