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云端共研|从马克思分配思想到《21世纪资本论》

时间:2022-04-26浏览:10设置

2022年4月24日下午2点,经济与管理学部资本论学习小组交流研讨活动线上举行。本次交流活动邀请到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郎旭华博士分享“从马克思分配思想到《21世纪资本论》”主题,同时也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以及经济与管理学部经济学院的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党支部的共计80余名同学参加,6个支部共读共研,跨学科交流互动,齐心战疫共勉。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林悦主持线上交流活动。

交流伊始,郎博士从《21世纪资本论》出发,介绍了此书的主要观点。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主要是从财富和收入两个维度的不平等来阐述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不平等现象。皮凯蒂基于长历史周期的实证数据发现的西方国家财富和收入不平等U型变化特征,对库兹涅茨的倒U型实证发现进行了批判性发展,指出西方国家分配不平等中存在的趋同力量和分化力量,一方面,知识的扩散和技能的资金投入使得财富和收入分配趋于均衡;另一方面,高收入者的收入远高于其他人群收入以及财富积累和集中的过程中资本收益率大于经济增长率又分别使得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结构出现分化,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超过了趋同力量的作用。基于此,皮凯蒂提出了征收累进税的解决方案。

郎博士指出,皮凯蒂的逻辑仍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下考察各类市场机制、分配机制对财富和收入不平等的作用,且皮凯蒂提出的累进税仍属再分配范畴,尚未触及分配制度的主要矛盾和制度结构的本质层次。进而他提出可以从机制(Mechanism)、体系(System)和广义制度(Institution)三个层次来理解制度结构,并强调所有制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根本地位。

随后,郎博士进一步结合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对分配问题的考察作进一步论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清楚表明,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决定性因素。他以20世纪30年代国际经济学论战以及部分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制度实践为例,进一步对不同所有制结构下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构建的不同做了陈述,并指出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理论上可以从起点公平(禀赋公平)、过程公平(参与竞争中的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最终实现结果公平(相对公平、合理差异下的公平)三个环节作全链条考察。

最后,郎博士基于以上两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分配问题进行分享。一是在广义制度层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有机结合,并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建立“三次分配”的制度框架。这其中,解决分配问题的主要矛盾在于市场主导的初次分配,要通过良性市场机制运作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要重视以政府主导的再分配和以社会公益力量主导的第三次分配在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二是在经济运行规则层面,要基于构建良性的市场和政府关系来协调公平和效率的矛盾,这要求我们在把握马克思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握特定发展阶段存在的利益矛盾,通过对利益的引导和平衡来实现经济社会决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郎博士指出,我国的“中国共产党-政府-市场”的三元结构具有其独特作用。党在经济社会全局中起到把握长期战略路线方针和社会稳定发展的角色。它在保证政府决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又使得党能够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发挥利益引导和平衡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合理目标的有效实现。

分享后,来自不同支部的同学们也积极交流探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的黄欣同学问到:“要对资本实行高额累进税,会不会导致资本外逃?或者国内资本税率高,会不会缺乏竞争性?”郎博士从皮凯蒂提出的征收高额累进税的对象不同和我国征收高额累进税制的适用性角度进行了回答。博士研究生党支部的马甜甜同学就“分配不平等问题和机会不平等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与郎博士进行了探讨。上海交通大学禹彪同学则分享了自己看到的有关迈克尔·赫德森和托马斯·皮凯蒂针对债务问题讨论的网络视频,表示深受启发。

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林悦作总结。她指出,本次资本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活动从《21世纪资本论》的框架和核心内容梳理,到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分配关系取决于生产关系,再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收入和分配问题进一步展开探讨,很大程度上帮助大家进一步廓清皮凯蒂的学术观点和思路,也启发大家结合中国现实展开思考。她勉励大家继续带着思辨去深入学习和思考有关内容,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不同学科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资本论”相关的话题,从而更好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文丨黄巧莉 郎旭华

图丨黄欣 林悦

来源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

编辑丨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