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 | 这个暑期,日本的“洁癖”小镇迎来一支上海高校的“取经”团队

时间:2019-08-10浏览:184设置

垃圾分类如今是各大高校暑期实践的热门选择,有一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暑期实践团队来到了日本号称最洁癖的鹿儿岛调研垃圾分类。他们坚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暑期实践得到的经验能助力上海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到最优。

见微知著 实地考察鹿儿岛

日本鹿儿岛的大崎町,这个被称为日本最为“洁癖”的地方迎来了一支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体。“这里连续九年垃圾分类回收率居全日本第一,但成本不到日本全国平均费用的一半,相关经验值得借鉴。”带队的杨亚星老师这样说道。

在日本鹿儿岛市垃圾分类回收燃烧工厂里,有一个巨大的环状走廊,透过玻璃窗,实践小组的成员们能看到一个焚烧处理室,“下面都是待焚烧的垃圾,上面是一个抓斗,就像一个巨大的抓娃娃机”。17级的朱林染这样向记者形容。

走进工厂后,她最大的感觉就是干净。“如果没有人提前告诉我,我会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工厂或者办公大楼。不过也有一些腐烂的味道,毕竟焚烧过程中依然会产生有害气体。”

项目组成员在参观这些垃圾分类先进设备后还进入该工厂展示区,了解了机器回收压缩后的垃圾是被如何利用的,比如90千克的牛奶盒将被制成30个卫生卷纸,回收后的塑料瓶可被制成衣物等等。

最令朱林染印象深刻的是在便利店里售卖的瓶装水的塑料水瓶:“这种瓶子比我们在国内购买到的要更薄,并且便利店提供的塑料袋更是轻薄到令我吃惊。非常期待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够在制造标准和制造技术上学习更多先进经验。”

当然,日本的垃圾分类也会存在困扰,比如地方自治团体处理费用过高、大城市不能得到消费者的合作、没有宣传“将再商品化费用反映到产品价格上”等都是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从日本归来后,带队老师杨亚星表示他们此行收获颇丰:“我们从与日本鹿儿岛师生的交流访谈中了解了当地垃圾分类的历程以及现状,也从日本鹿儿岛国际大学研究环保问题的专家八木正教授处获取了日本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中较为完整丰富的数据,更发现了日本多年来实施垃圾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当地政府的解决措施。”

啤酒铝罐 靠价格调控回收率

在日本调研时,实践团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日本民众普遍认为,装有牛奶,啤酒,醋的可回收容器可减少环境负荷,为使这些容器普及,就涉及到一个垃圾罚款的计算题。

垃圾罚款还要计算吗?听杨亚星老师细细算来:如原本500ml啤酒瓶费用为1瓶20日元,铝制罐子费用10日元,回收处理费用大概是每瓶3日元。假定铝制罐子是便宜的容器,要想使啤酒瓶成为消费者多次利用的可回收物,促进这个容器的普及,在这里就对啤酒瓶征收10日元的罚款,因为啤酒瓶可反复使用,使用20次的话,那么每次罚款为=10/20=0.5日元。

反映到消费者购买的价格上,铝制品购买需要23日元,总体上啤酒瓶可回收容器价格为20.5日元,可使啤酒瓶可回收容器价格较低,从而得到普及。

这道关于罚款的计算题可令在场学习的同学们纷纷感慨:“他们做得真的很细致!”

实践团队还了解到,大概十几年前,居民在垃圾袋上写上名字,承担起自己丢自己的垃圾的责任,并且把“市民的责任”作为垃圾分类的定位,市民共同讨论管理运营垃圾站,决定垃圾站的收集日、收集时间,并且在垃圾站中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各卫生自治会分别指导。

“如果没有分类,那么这袋垃圾就会被贴上一枚贴纸。小小的贴纸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从小养成的道德感基本上不会让这张贴纸出现在袋子上。”朱林染非常佩服日本国民的自律。

此外,法律法规也让那个他们看到日本在包装容器再利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比如“包装容器分类收集及促进重新商品化”的法律。这条法律将消费者、政府、厂商都纳入主体范围,即包装容器处理分担,消费者生产垃圾后,由当地政府进行分类、收集、保管,再交给经营者厂商。

据了解,在此次调研后,社会实践项目组将与上海地产集团旗下上海城方租赁住房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合作,以“垃圾分类新时尚”“垃圾分类新社交”为主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举办垃圾分类社区环保集市嘉年华。他们将运用社会实践项目组在日本所习得的经验与上海实践相融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和经验,以期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原文



记者|陈嘉音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编辑|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