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杨勇:黄金周映衬出旅游业“乘数效应”的经济底色

从人民的获得感看“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时间:2018-10-17浏览:741设置

无论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在诗和远方获得身心放松,旅游已经成为大众日常休闲的重要方式。同时,旅游业对扩大消费、挖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价值。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同比增长9.4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90.8亿元,同比增长9.04%。这再次彰显旅游消费的“乘数效应”,凸显了从旅游需求端衍生出来的服务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对整个社会经济带动作用。


旅游消费是国情的一面镜子


  虽然,相比过去两位数甚至一度接近20%的消费增速,今年黄金周我国居民消费增速有所降低,但是,整体依然平稳,旅游人次10年时间已经增长3倍,且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式消费逐渐引领潮流。全国各地推出大量文化旅游活动和线路产品,都市休闲、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观光游览等形式受到欢迎。981个国有景区积极实施免费开放或降价措施。文化消费的过节方式成为潮流,超过90%的游客在假期参加了文化活动,超过40%的游客参加了2项文化体验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37.8%的游客花在文化体验上的时间为2至5天。

  从普通百姓视角看,食住行游购娱,皆是消费,是“生活提质”的助推器。只有进一步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比如,上海旅游节在做好花车大巡游、景区半价惠民等经典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阅读上海、乐游浦江”国庆特别活动、百名旅游达人游上海、乡村民宿体验周、E游上海旅游节等新活动,市民选择更多了、体验也更丰富了。


保障品质消费才是关键问题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激活旅游消费乘数效应,其中的关键在于:以市民旅游需求为中心,强化旅游服务供给侧改革。与高收入国家动辄60%以上的居民消费率相比,国内消费潜能依然巨大。每当黄金周,国人都不吝热情、不顾拥挤,积极出游,即是明显的例子。要将潜力转化成动力,供给侧的努力不可或缺。这也正说明:问题的重点不再是要不要消费,而逐渐转变为如何保障和实现品质消费。

  旅游消费,既体现了国民经济的基本面,也反映了市民生活的基本面。应积极推进以旅游消费为主的“一次消费”向以综合效益为主的“二次消费”转变,通过“二次消费”拓展旅游消费乘数效应。今年以来,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上海围绕新品首发季、商圈嘉年华等6大主题板块,组织开展100项促消费活动。国庆期间,上海旅游节和购物节双节联动,旅游购物消费形式多样,带动消费升级。据市商务委统计,9月24日至10月7日,本市395家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达到137.63亿元,同比增长9.56%。新晋3A景区的佛罗伦萨小镇客流量更是创下新纪录,10月2日单日销售额同比增长30%以上。另据抽样调查统计,国庆期间在本市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为1091元/人/天,旅游购物消费的比重占总消费的34%,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拉动效益。


旅游乘数效应需政策呵护


  有钱才能消费,有保障才敢消费,这依然是颠扑不破的道理。亮点纷呈、形式多样化的旅游消费,潜藏着的是公众对旅游消费升级的进一步期待,对有更多实打实的措施为此保驾护航的渴望。

  然而,旅游消费乘数效应不是说有就有的,其发挥作用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有改革深化的助力、政策优化的呵护。只有这些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发挥了功效,旅游消费乘数效应才能发生功效。上海发布“旅游30条”,借助旅游节平台推出一批旅游发展新举措,《关于促进本市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上海市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都旨在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营造良好旅游环境。近日,国办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部署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放眼全球,黄金周期间,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有针对性的便利措施,希望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提振本国经济。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为世界各地的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阅读原文



作者|杨勇

来源|文汇报

编辑|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