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顺利召开!

时间:2019-09-24浏览:938设置

2019年9月22日,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创新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办公楼举办。此次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钟仁耀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在当今时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对社会治理、社会保障、公益慈善等带来机遇和挑战,研究同仁肩负回应新需求、开展新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需要加强与实务机构的合作,共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

研讨会的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高恩新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孙涛教授首先分享了他们采用遥感数据、GIS等方法建立城市社区数据平台的研究成果。他提出,将科技与城市治理相结合的目的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复旦大学郑磊教授在题目为《开放数据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主旨报告中指出,开放数据应该由“政府采集和应用数据”转向“政府供给数据、社会开发应用数据并解决社会问题”,建立合作众创的治理模式,发挥开放数据在推动创新创业、营商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需要把握好政府数据开放的尺度,做好数据保护工作。

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前校长、泰国慈善基金会主席Juree Vichit-Vadakan教授介绍了数字时代泰国的慈善事业和非营利组织发展情况。她指出,数字技术在提高管理与筹资效率等方面了促进泰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作用,但当前泰国存在较为严重的数字鸿沟,这是学者们需要投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孟溦教授对三位学者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与会者针对大数据应用于城市社区与邻里关系中的实际意义、政府数据开放的动机、泰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主旨报告结束后,研讨会在两个分会场分别围绕“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科学技术与公益慈善发展”进行主题报告和互动研讨。

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治理分会场,第一场主题研讨围绕大数据与社会治理进行。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提出,大数据以信息为基础,通过生产、管理、交易,借助国家认证、数据影射、社会计算、知识生产和数据交易等环节实现地方治理,促成地方政府在交通、医疗、环保、教育、安全、服务等众多治理领域的创新。在大数据时代,地方治理存在的权责关系、部门碎片化、决策失误、执行偏差等问题均源于信息问题,因而,大数据在驱动地方治理中也存在诸多挑战。

华东师范大学高恩新副教授梳理了1982~2019间的15本国际顶级期刊对危机管理的研究,采用Citespace分析法呈现了当前国际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国际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研究机构等,对危机研究的现状及其原因做出了基本判断,提出危机研究未来议程是寻求统一的“危机”定义、“危机学”知识体系与学科建设,以及危机研究的“全球化”。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魏新副主编从期刊和审稿要求对两位报告者的文章进行了评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第二场主题研讨关注技术治理。上海市委党校叶岚副教授以“意识-结构-技术”为分析框架,实证研究了信息技术实践性与智慧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她提出,应通过信息技术回应社会需求,提升政府治理绩效;在“智治”时代,需要在技术的辅助作用下重点突出人的主体性。

华东师范大学王法硕副教授分享了他对“电子政务使用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他提出,政府透明在电子 政务使用与政府信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而主流媒体接触则在电子政务使用对政府信任、政府透明对政府信任之间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

复旦大学张春满副研究员以人工智能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为背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商关系和政府工作逻辑三个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三者间关系的重构,提出了以善治为目标的治理逻辑和以计算为目标的智能逻辑存在着多重共鸣与冲突,并指出应该有效利用两种逻辑间的契合与兼容,在进一步推动善治水平和计算能力提高,谨防智能逻辑带来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危机。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主编沈利华教授对三位发言人的报告给予了认可,同时也从文章题目、文章可读性等角度指出了一些完善建议。

该会场的第三场主题研讨围绕在治理效能展开。华东师范大学翁士洪副教授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了技术与治理的三代关系,并基于主体的自由对社会治理中人工智能应用进行了反思。

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薛泽林在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对社会治理在伦理能力、协同能力、更新技术能力和稳定安全能力等四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他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治理有四个新议程:转变观念、创新行动理念;确定路线,把握推进节奏;找准抓手,创新治理模式;创新评估,实现安全的可持续改进。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申琦副教授、研究生王璐瑜基于智能时代新闻生产智能化、新闻分发的变革及专业媒体困境、受众信息接受习惯改变和身份转变等背景,以219名上海大学生为研究样本,采用智能手机端新闻阅读的实验研究论证了媒介多任务、注意力持续与社交网络假新闻判别之间的关系。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教授董幼鸿在评论中对各位报告人的研究内容和思考进行了肯定,但同时提出,研究应将如何解决大数据带来的问题作为重点,研究者需要回答好如何用好技术这把双刃剑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与公益慈善发展分会场,华东师范大学周俊教授主持了第一场主题研讨“互联网筹资”。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沈永东研究员以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为例分享了互联网筹款的成功经验,他认为,未来互联网筹资中的两大议题是“互联网+”筹资创新和“互联网+”筹资监管。

中山大学广州大数据与公共传播研究基地副主任周如南副教授作题为《大数据视野下的慈善组织透明度与公信力研究》的报告。他基于调查数据指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并没有促使慈善组织普遍重视公信力建设;公众最关注的是慈善组织项目的信息公开情况。他认为,慈善组织应以公众偏好为导向进行公信力建设,将信息公开作为为传播策略的组成部分。

随后,在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永龙先生的引导下,学界和实务界人士进行了第一场产学研对话。与会者对非公募基金如何进行互联网筹资,草根社会组织如何克服数字鸿沟,公益项目如何在筹款中脱颖而出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公益慈善组织需要找准定位、做好项目设计、熟悉互联网筹资规律,以获取竞争力 。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宋程成博士主持第二场“技术赋能”主题研讨。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第三部门研究中心副主任卢永彬助理教授分享了他对“区块链和公益慈善”的思考。他认为,区块链对于重构公益慈善的价值意义和生态圈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可能带来数据开放、透明性及不可单一控制等挑战,造成社会道德与认知上的颠覆。

杭州映派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虞琦分享了“潮”科技引领“潮”公益的信息化实践案例。作为一家有公益色彩的科技公司,映派科技服务于14家基金会和多家社会组织,为它们提供筹款、资金、客户等管理系统和相关服务。虞琦总监以数据说明,公益慈善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其管理效率和筹资能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逐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浙江财经大学宋晓清博士报告了技术赋能社会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认为,技术赋予社会组织能力,但技术赋能的效应不是均等的。社会组织需要充分考虑如何把握信息技术赋能的机遇的。他将社会组织的技术应用归纳 为传播、管理、筹资、关系网络的建立等方面,并就各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第二轮产学研对话由上海延吉社区基金会王伟立秘书长引导。多位学者对公益慈善组织应用科技服务的具体方式和成本非常感兴趣,虞琦总监分享了社会组织信息平台建设的具体方式和成本问题。围绕区块链在公益慈善组织中的应用问题,与会者展开了讨论。一些学者对区块链的实效性和去中心化特点提出质疑,卢永彬助理教授在回应中提出,尽管当前的应用有限,但区块链蕴含的公信力和协同精神是值得公益慈善领域借鉴的。

第三场主题研讨——“科技与公益”由周如南副教授主持。刘永龙理事长以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为案例,分享了环保对科技的“爱与恨”。他指出,环保公益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出现,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些问题是技术不能解决的。他还提出,虽然环保事业发展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事业的未来可期。

王伟立秘书长分享了他对社区基金会功能的发展的思考。他认为,社区基金会的本质是社区资源的重新整合,并激发公众向善的意识,其主要功能是社区教育、社区资源的系统性分配,以及调动多元参与。

宋程成博士分享了《过犹不及:社会部门构成与地方治理质量关系的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社会组织的构成指数跟健康相关的治理质量指标呈U型关系,和犯罪率相关的治理质量指标呈倒U型关系。他认为,U型关系可能源于大机构和小机构更加专业;倒U型关系则源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机构因为受到政策限制而无法发展成为大机构。

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孔繁昕主任引导了最后一场产学研对话。来自上海市静安区方德瑞信社会公益创新发展中心的高级咨询师诸昳提出的社区基金会与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联合会的关系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对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中的犯罪率、离婚率等关系的讨论也成为本场对话的重点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在科技时代,尽管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社会组织仍然只应在政府与市场之间扮演拾遗者的作用,发挥好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灵活性和专业性等优势。

周俊教授对科技发展与公益慈善发展分会场进行了总结。她提出,对科技与公益慈善发展的讨论,除了关注科技对实务带来的影响和操作上的应对外,还需要关注科技对公益慈善事业、对社会和公民个体的影响,人和社会发展应成为公益人的终极关怀。

最后,周俊教授对所有与会者表达了感谢,并希望此次研讨会能够在实际上推动科技与社会治理创新、科技与公益慈善研究,促进公益慈善产学研对话和合作发展。



摄影|早克然 刘静 孙晨明

文稿|宋文欣 程瑛

编辑|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