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老城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存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以此充实百姓日常生活?如何将历史上宝贵的“工匠精神”,照亮今天现实生活中百姓的精神世界,从而化为城市复兴的强劲动力?上海市普陀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在实践中形成了八大创新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与基本路径,令人瞩目,值得研究。
一是利用地理条件优势。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贯穿普陀区全境,勾勒出秀丽多姿的城区风貌,以其命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耳熟能详、脍炙人口,品牌效应呼之欲出。
二是挖掘人文资源优势。普陀前有革命传统美誉“赤色沪西”,后有平民英雄辈出“普陀现象”,来自基层一线,来自长期坚守,老工业区特产“工匠精神”代代相传,是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是依托博物馆群优势。普陀区以近现代中国工业文明变迁为纽带,将苏州河两岸星罗棋布的文博场馆,以点串线、由线及面,积极打造苏州河博物馆长廊,夯实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物理空间”。
四是巧用重大节庆优势。普陀以“苏州河文化艺术节”打造“我们的节日”,群文演出、文艺赛事、读书活动、展览展示,时时登场,年年荟萃,集中反映了苏州河的文化内涵,诠释百年人文积淀,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动空间”。
五是创作平台组织优势。普陀区以公开征集、重点邀请诸多方式,广泛发动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苏州河主题创作,以音乐、舞蹈、诗歌、书法、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记录、反映新普陀建设成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作品牌,厚实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神空间”。
六是部门合作协调优势。普陀区以文化配送方式,将苏州河主题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精品图书等,送进社区、商区、营区,遍邀青少年学生走进苏州河文博场馆,传承苏州河文化之脉。
七是国家项目统筹优势。普陀区政府、企业、社会齐心协力,携手共同打造苏州河文化品牌;公共文化、文化创意双轮驱动,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之时,共同促进区域内文商旅融合发展。
八是制度设计研究优势。普陀区联合沪上专家力量,借鉴国外工业城市旧区改造经验,承古惠今、因地制宜,以苏州河文化为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形成了有示范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总之,普陀区充分利用苏州河沿线历史人文、设施资源高度集聚优势,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城市转型发展紧密结合,将传承区域特色文化与打造精神家园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色发展之路,示范作用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金武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教授)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