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丨冯学钢:“一体化”引领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

时间:2019-12-15浏览:280设置

  长三角地区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以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融合意识为基础,以资源和资本为支撑,以体制和才智为保障,通过战略思路的“大气魄”、产业资源的“大整合”、基础设施的“大配套”,以点带线,点线面联动,实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一体化发展目标,提出长三角要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及具体举措:深化旅游合作,统筹利用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市场和服务一体化发展。依托长江、沿海、域内知名河流、名湖、名山、名城等特色资源,共同打造一批具有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的东方度假胜地。联合开展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推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和特色产品。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整合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线路。建设旅游信息库,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旅游护照”等产品,改善游客旅游体验。

  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吸引物、旅游专用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它是旅游活动体系的中心和承载空间,也是旅游者的消费平台,其范畴包括了吸引力(吸引物)要素、市场品牌要素和服务设施要素等内容,政府、当地居民、旅游企业、旅游者等都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笔者认为,根据《纲要》要求,长三角地区共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以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融合意识为基础,以资源和资本为支撑,以体制和才智为保障,通过战略思路的“大气魄”、产业资源的“大整合”、基础设施的“大配套”,以点带线,点线面联动,实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发展”。

  首先,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要素来看,在长三角迈向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征程中,如何从消费体验角度提升旅游产品的供给,进而提升目的地吸引力是关键。旅游业供给侧依旧存在着旅游者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需求与同质化、低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间的矛盾。随着80、90、00后逐渐成为旅游出行主力军,旅行方式和旅游目的地正在被重新定义——旅游目的地不再是单纯的景点集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高地的长三角区域,要充分落实全域旅游与优质旅游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通过明确产品开发重点、培育旅游产品新业态、推出精品主题旅游线路等方式,成为全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示范引领地;以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总定位为统领,共建长三角未来遗产创造区、传统文化体验区、商务旅游兴盛区、休闲度假适宜区和美好生活乐享区。

  其次,从旅游目的地的品牌要素来看,品牌是一个区域核心吸引力的载体,是区域旅游核心资源的高度凝练。目前,沪浙苏皖均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但四地统一的品牌尚未成形。通过核心旅游资源的提炼,今后长三角区域应构建以世界名城(上海国际化都市、南京六朝古都、杭州品质生活之城、合肥科教新城等)、锦绣江山(黄山、普陀山、九华山、灵山,西湖、太湖、巢湖、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长江、大运河等)、画里乡村以及东方园林等核心资源为代表的底蕴深厚的“江南”文化和秀美精致的“新江南”品质,深化旅游合作,共建“中国江南”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推出全新的长三角旅游IP,形成“一程多站”新品牌路线,促进旅游业协同发展。同时,借助新媒体以及众多国际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推广“中国江南”全新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凸显“世界东方·诗画山水·乐迎天下”的全新形象,展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全新格局和发展前景。

  再次,从旅游目的地的服务设施要素来看,高品质是服务设施要素的关键词。全面优化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的工作应当包括旅游交通服务、旅游设施服务、智慧旅游等在内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政府要加强对高品质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提高旅游目的地服务体系的完善度及服务的便捷度和舒适度,为长三角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好评度加分。同时,长三角应优先实施大数据平台设施建设,整合旅游统计分析数据、旅游咨询数据、旅游交易服务数据、旅游企业监管数据、旅游投诉受理数据等,加强数据成果有效利用和共享;加快构建长三角优质旅游服务联盟,制定优质旅游服务发展行动计划、行业标准以及示范单位,全面提升长三角旅游一体化标识系统,以国际化水平迎接全球游客。

  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资源高效配置、设施互联互通、品牌共建共享来推动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需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来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需要政府和主管部门、企业、各类涉旅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来促成高质量的发展,进而全面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阅读原文


作者冯学钢(华东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上海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丨中国旅游报

编辑丨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