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公共危机治理与行为公共政策”研讨会顺利举行

时间:2020-12-08浏览:767设置

2020年12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在理科大楼A508会议室顺利举办“公共危机治理与行为公共政策”研讨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麻宝斌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陈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研究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书维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教授和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师生共同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下午13时30分,研讨会正式开幕。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钟仁耀教授致辞,对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期待即将开展的学术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公共危机治理”与“行为公共政策”两场专题报告组成。 “公共危机治理”专题报告,由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孟溦教授主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麻宝斌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政策与制度设计的人性前提”的报告,他认为“人性”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却又经常忽视的问题,而人性是由“灵”、“魂”、“体”构成的复杂概念,任何制度设计都应该立足于人性,以实现止恶、扬善或容错的理想目标。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所陈安研究员探究了公关危机事件的利益机制,他认为公共危机治理的核心在于厘清事件背后的利益机制,并采用时间轴分析框架,通过三则公共危机案例论证了这一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系主任吴冠军教授以健康码为切入点,认为健康码所代表的数据时代实现了生命政治学和技术政治学的融合,而如何应对数字状况中的余数裂缝将成为新的挑战。

公共管理学院赵继娣副教授则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政府防控要素,构建了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多元数据验证了这一模型的适用性,证实了密切接触者追踪、分期分批复工复产、14天隔离等政策在我国疫情控制中的关键作用。

公共管理学院翁士洪副教授关注疫情期间的电子政务使用,对政府门户网站的公开数据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揭示了电子政务使用的基本特征,指出未来政府电子政务使用需要进一步完善协同与分流机制。五位学者的精彩发言激发了与会者的广泛讨论,大家就以上报告内容积极提问,并就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后,公共管理学院张冉教授主持“行为公共政策”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雪峰研究员以“社会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为题作报告,她首先分析了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服务需求,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社会心理服务实践和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张书维副教授基于新兴的行为公共政策视角,从“助推”和“助力”两种行为干预工具切入,介绍了行为科学对国内外“疫中”应对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广东省疫情“受创程度”民众调查数据,提出了“疫后”应对的政策建议。

公共管理学院曲如杰副教授聚焦公共政策的一线执行主体——乡镇公务员,通过对多乡镇公务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别探究了体面劳动预期-感知匹配对乡镇公务员工作退缩行为和积极行为的影响,并揭示了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

公共管理学院李悦博士重点探讨邻避事件中,信息情绪性与公众的政府信任程度对舆情信息传播的影响效应,通过基于情境模拟的实验研究发现信息的情绪性对舆情信息转发意愿有显著影响,政府信任在其中发挥调节作用。

随后,与会人员针对以上报告内容,围绕“行为公共政策”展开进一步讨论。

最后,张冉教授就研讨会的发言情况进行总结,认为此次研讨会展现了宏观与微观、质性和定量等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现场讨论热烈、观点碰撞自由、思想收获颇丰。张冉教授代表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再次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希望大家来年再聚丽娃河畔。


编辑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