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代替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趋势,并且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基本规律。但马克思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社会,更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怎么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我们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怎么理解这句话?我认为,“苦于……发展”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劳动者带来的苦难;“苦于……不发展”是指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运动,以及基本经济规律的具体表现。如果马克思活到今天,是否会说“不仅苦于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社会主义生产的不发展”?这里的“苦于……发展”,指的是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过高,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而“苦于……不发展”强调的是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需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怎么认识所有制问题,尤其是混合所有制问题?其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能够同时壮大和协调发展。有人认为,现在非公经济的规模已经过大,只有通过限制和削弱非公经济,才能使公有经济得到发展和壮大。这样的认识有片面性。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经济和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经济。它们不仅不是完全此消彼长的,而是可以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的。
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我们可以谈谈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问题。从现实看,公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各有长处和短处,因此可以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国有企业要做大、做强、做优,不仅需要吸收非公资本来扩大投资规模,也需要非公企业来完成相应的配套任务。非公经济同样需要适应政府宏观调控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参与公有企业、分享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不论国有、集体,还是私营、外资,各个企业都可以通过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形成混合所有制经济,都需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就此而言,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理论的坚持、发展和创新。
关于收入分配,这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现实中,人们常常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这是十分错误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所有要素共同创造的。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能全部用于按劳分配,必须留出一部分用于按其他要素分配,否则再生产就不能维持。
现实中,由于按劳分配没有找到好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难以确定统一的标准,容易导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和创新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并在实践中探索按劳分配的有效形式。
在按要素分配中,由于对各种要素的评价标准会有差异,因此容易出现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对此,必须正确评价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确定它们应该得到的报酬。从总体国民收入来讲,目前要解决“两个偏低”的问题:一是居民总体收入偏低,主要表现为居民收入增长常常低于经济增长;二是劳动报酬比重偏低,核心是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失衡,产生了资本利润挤占劳动报酬的倾向。
最后来看看关于市场经济的属性问题。现在有些人担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可能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本源在更高层面上的复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当然,市场经济本身是有缺陷的。市场经济用物与物的交换形式掩盖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在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条件下,会导致种种弊端。其中包括:生产无政府导致的供求失衡和经济危机,盲目追求利润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以及商品拜物教导致的权钱交易和腐败现象等。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预防、限制和克服市场调节可能产生的缺陷和弊端。这里要强调的是,加强宏观调控不等于否定市场调节的作用。有人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由于计算机等科学手段的发达,完全可以利用云计算等方法来实现供需平衡,重新恢复计划经济。这是完全错误的。在现有物质条件和人的觉悟程度都没能达到一定高度时,绝对不能重走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老路。
作者|陈承明(本校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