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察 | 中国失智老人增长全球最显著,15城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行还需标准先行

时间:2017-06-10浏览:959设置

2017年,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在部分城市先行试点,上海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正在积极进行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探索。

长期照护,Long-term care,简称LTC。这个民生领域的单词,不论国内或国际,都既是研究热点也是社会热点。

众所周知,我国已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底的全国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其中7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或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在部分城市先行试点,上海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正在积极进行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探索。

多少老人需要“长照”,独居缺不缺钱?

美、加、日以及我国知名专家学者10日起齐聚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在长期照护保障国际学术研讨中,纽约大学教授吴蓓披露一项合作研究成果:中国具有长期照护(LTC)需求的老年人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他们长期研究的失智老人约800万人,最需要长期照护。研究认为,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还将成倍增长,而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印度作为人口大国的失智老年人口增长最为显著。

吴蓓教授表示,现阶段,国内85%的长期照护仍是居家照护,因此接受长期照护的人员规模与参与长期照护的人员规模至少是相当的,可以说这一LTC结构对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极为重要。她认为,目前非常必要制定务实的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政策,以满足老年人和照护者双方的需要,尤其给予照护者更多政策关注。

那么,对于缺乏家庭成员长期照护的独居老人,他们的境况又如何呢?华东师大社科处处长吴瑞君教授团队,对上海、广州、大连、成都、呼和浩特5个城市的约3000名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调研发现,其生活来源主要为养老金,上海老人养老金比重超97%,其最近3个月月均收入水平集中在2000元至3999元。整体上,其开支特征在于恩格尔系数高,即用于“衣食住行”基本生活保障支出高,同时经济困难者医疗费用开支所占比重也高。

作为中国保险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分析认为,养老保障可分为5类:居住、衣食、医疗、照护、精神。其中,老人“居者有其屋”,问题不大;基本养老金虽不算太高,却可覆盖衣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保障医疗,可施以社会救助;而照护这一板块,是否有所依托呢?

除家庭成员外,长期照护如何社会化?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和家庭结构日益空巢化,使得传统的家庭照护功能不断减弱,超高比例的家庭照护将难以承担长期照护老人的责任与重担,长期照护的社会需求正急剧增加。

何文炯表示,基本性保障是面向全体国民普遍建立的,而补充性保障则是由部分社会成员自主自愿形成的,因此长期照护在性质上讲,应当属于有需求者的养老保障补充。在筹资模式上,可以是基于互助共济机制的保险制。

事实上,尽管我国尚未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长期照护制度体系,但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是我国“十三五”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央立足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发展这一国情现实的重大民生举措。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选择了包括上海在内的15个城市,由国家统一组织试点,探索改革路径,积累经验,力争2020年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框架体系。

作为为老年护理服务社会化提供融资的一项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如何建设,具体方案尚不一致。专家为此建议,以标准化先行的方法,推进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规范发展。比如,尽快制定全国统一的、与不同失能水平相对应的护理服务分级标准,还需建立统一的老年失能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同时建立护理服务分级与保险给付相衔接的费用补偿机制。

何文炯教授表示,长期照护保障是一种技术复杂的风险保障项目,国际上也尚缺成熟经验,“因此,要以冷静态度,深入思考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建设相关问题,致力于构建公平、持续、有效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文:徐瑞哲

来源:上海观察

编辑:陈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