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许鑫 冯学钢 程馨:产业与治理|从上图东馆开馆看高品质文化地标与城市形象

时间:2022-09-30浏览:10设置

  9月28日,位于浦东花木行政文化中心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将正式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

9月28日拍摄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图

  文化地标作为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上海浦东新区将重点打造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三大全新文化地标。基于此,应充分发挥三大文化地标硬设施作用,以技术进步为基础,以需求升级为导向,综合考虑元宇宙等未来趋势,助力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水平。


一、思路创新,明确文化地标建设方向


  (1)科技赋能,迈向数字化转型。上海已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上海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三大文化地标建设应紧紧抓住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优势,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利用科技动能,推动文化场馆建设的数字化转型。

  (2)需求引领,满足创造新消费。年轻一代基础消费群体扩大、消费需求升级,加之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推动了文化新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传统文化场馆供给与需求结构已经出现不匹配态势。三大文化地标建设应从消费升级和扩容入手,以高质量内容为核,以产品、传播、活动创新满足并创造新消费需求。

  (3)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十四五”时期,加快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三大文化地标建设应摆脱单一物理、现实建筑空间之伟大,围绕“超级文化地标”建设目标,利用上海文体旅融合天然优势,创新文化内容生产、运营模式,开发和交付线上线下联动、具有全球辨识度的文化新地标、新空间。


二、内涵充实,引领城市文化长效发展


  浦江东岸三大文化地标是上海全新的建筑地标、风景地标、文化地标,对促进文化交流、彰显文化魅力、展现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必须充实三大文化地标内涵建设,以引领整个城市文化持续发展。

  (1)夯实基础,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以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为背景,三大文化地标拥有先进而丰富的基础设施。从文化场馆建设来看,BIM在规划设计的框架之中,建筑物构件对象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状态信息及非构件对象的状态信息均可实现统一控制管理。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推进数字化运营体系及数字孪生体建设,让空间先“智慧”起来,打造一个智能化、全景式交互化的文化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政府应给予优先级关注,通过政策鼓励、资金扶持等手段,推动先进技术更好地在场馆建设中落地,并通过专项科研项目加强研发,不断探索运用深度,完善智慧场景建设。

  (2)创新内容,探索数字内容(再)生产可能性。三大文化地标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应充分呼应上海三大文化建设,为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要强化数字内容生产和再生产,将三大文化地标蕴含的文化内容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型整合应用,从文化挖掘到技术改造再到现实植入,让应用场景因内容而拥有生命力。要借力上海内容生产优势产业链,与B站、喜马拉雅等平台开展合作,既要开发全新内容制作模式和分发渠道,又要探索内容知识产权定价、交易与授权的应用机制,在产业链上游掌握话语权,从本土优质内容企业中汲取养分,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促进。

  (3)技术赋能,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增加文化科技专项。上海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应重视文化科技建设,紧跟国家发展步伐,在科创中心建设中增加文化科技专项,布局关键研发领域。强化文化产业基础性制约性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可实用验证的文化产品产权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建模方法;强化网络视听全景式交互化新业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打通文化内容的分发传播与终端呈现环节,提供即时可取的大众化、个性化新视听业态;强化云演艺共性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将三大文化地标建设成为全市超高清云演艺数字化实体场景开展示范地。

  (4)全媒传播,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和传播矩阵。一方面,加大新媒体直播建设力度,建设新媒体中心、直播间硬件设施,鼓励创立自有直播平台,也可挖掘、引进上海本地在线直播头部平台,如主攻游戏领域的“薇龙文化”、拥有高人气二次元达人的“有树文化”,在场馆内进行驻场直播,通过线上互动提升三大场馆影响力。另一方面,经过11年培育,上海B站平台积累了不少有较高视频制作和推广能力的成熟UP主,建议三大文化场馆定向合作、培育文化品类UP主,生产创造更多正向价值引领下的“上海文化”UGC和PGC内容视频,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此外,在传统媒体传播的同时,要注重更大限度地开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工具的巨大营销价值,增加宣传效果,打响三大文化地标品牌。

  (5)活动助力,设立标志性主题节事。参考上海“五五购物节”活动建设,策划文化消费节事活动,将消费主阵地拓宽至以三大文化地标为代表的无形商品和服务上来。近期考虑与上海市促进全民阅读联盟合作,配合上图东馆开馆,以图书馆为引领,开展促进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打造上图东馆阅读新品牌,特别要突出新馆数字阅读特色。后期以三大文化地标文化价值传播为立足点,一方面继续与现有大型文化节事寻求联动,将文化地标纳入上海书展、上海旅游节等活动组织体系之中;另一方面,筹建自有主题品牌活动,充分利用上博东馆、上图东馆及上海大歌剧院的展陈及活动空间,共同打造浦东文化季,构建三大文化地标内部联结性并扩大外部示范带动效应。

  (6)引领消费,对接年轻化、时尚化文化消费新需求。年轻群体的流量红利,带动了夜经济等文旅消费的人气。三大文化地标打造、影响力提升也应进一步开拓发展思路,面向年轻人特定群体去策划推广火出圈、突破次元壁、喜闻乐见的创意活动,推动产品自发走向产品自觉、消费引导走向消费引领、需求满足走向需求激发。一方面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摆脱单一的文化公共服务发展思路,将图书馆、博物馆和歌剧院作为文旅共同项目来打造,以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业方式和面貌呈现文化的内核,获得旅游产业强大的人流吸聚功能。另一方面注重“文化IP+”,形成新价值空间,与上海电竞、动漫、影视等重点领域的新兴市场主体形成协同创新体,进行文化内容改编授权、文化IP周边衍生授权、闲置空间场景授权、品牌合作推广等,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融入其他行业和实体场景。

  (7)区域协同,实现长三角文化共建。上海的文化地标更应作为长三角的文化地标,面对建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重任,主动担当,积极融入到区域文化协同的进程中去。首先要立足黄浦江两岸联动、错位发展的目标,推进上海本土文化资源流动,形成城市有机体。上博东馆与上图东馆可与原馆在保持差异化的基础上共求进步,形式上并行,精神上统一;上海大歌剧院则可探索与作为上海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核心示范区的演艺大世界合作共建,在提升硬件设施及演出水平的同时培育原创生产能力,推动演艺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真正打造上海的“百老汇”。其次要努力扮演好长三角文化建设“领头羊”的角色,通过交流、合作等手段,发挥三大文化地标辐射作用,为三大文化在上海、在长三角创造更加富有活力的生长环境;在区域文化软实力共同发展的同时,保持一定文化领先性。

  (8)打好政策“组合拳”,发挥政策合力。文化地标不仅仅是一座宏大的物理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地,是蕴含和传达着文化精神的标志和指示物。第一,加强青少年、在校学生教育宣传,推动三大文化地标与大中小学联动,激发年轻群体的民族国家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以数字理念引领建设新型文化地标,电子阅读、有声阅读,甚至是视频化阅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文化体验形式,广泛链接、跨媒体协作的数字文化艺术生态圈已经逐渐明晰,要进一步将数字理念贯彻到文化地标的规划、打造、运维全过程。第三,提供资金配套和政策扶持,对协同创新体中的企业给予重点关注和认可,在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项目申报中,适当向电竞、动漫倾斜,扶持本地优秀企业及原创产品,鼓励新产品好成果。通过多方面举措,促进文化地标硬设施建设,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水平,彰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文化地标建设价值指向。


三、赛道把握,探索建设“元宇宙文化地标”


  2021年,元宇宙相关话题在各界引发了热议。上海政府主动把握发展新机遇,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产业规划等就元宇宙率先发声,为上海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而作为未来上海城市文化“软硬兼具”的综合功能体,浦东三大文化地标应积极响应即将到来的元宇宙时代,在注重硬设施建设、软实力培育的基础之上做到“强实入虚”,探索构建文化地标的元宇宙形态,多手段盘活资产,让“硬设施”投射进入元宇宙所创造的新世界,让“软实力”在元宇宙中得到更高程度的彰显,打造具有上海韵味的“元宇宙文化地标”,进而实现虚实相融、共生共创。

  (1)拥抱元宇宙,扩大上海文化、科技影响力。元宇宙代表着未来科技发展的新阶段,将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提前布局建设“元宇宙文化地标”将成为上海以科技促进文化传播、以文化反哺科技进步的关键路径。浦东三大文化地标的“高地”形象应借助上海科技高水平成就,完成从单一现实到虚实交互的空间跨越,持续提升上海高能级文化成果的辐射效应,聚力推动上海城市深度数字化转型的实现。

  (2)推进虚实融合,构建深度沉浸式体验。“元宇宙文化地标”的打造一方面将突破时空限制,将更多要素集聚在虚实融合的新空间之中,以高度交互的场景、高度沉浸的体验全面拓展三大文化地标群众参与的广度及深度,让文博展陈实现“贯穿古今”、让图书阅读营造“全民氛围”、让艺术演出创造“人在戏中”。另一方面,“元宇宙文化地标”所承载的沉浸感、未来感更能激发新时代青年群体的文化共鸣,吸引具有创造性的年轻人主动靠近、主动感悟、主动传播上海文化的新面貌。

  (3)探索全新场景,创设文化地标元宇宙品牌。三大文化地标不仅凝结着过去及当下的优秀文化成果,更应面向未来,发挥引领及示范作用以保持上海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三大文化地标转向元宇宙形态的过程中,既要主动承担“试验田”的角色,积极接入元宇宙相关新兴技术在上博东馆、上图东馆及上海大歌剧院落地测试,完善场景搭建、深化内容培育,建设具有创新活力的“元宇宙文化地标”形象;又要呼应当前趋势,探索三大文化地标IP下的元宇宙应用,如推出具有收藏价值的“元宇宙文化地标”系列数字藏品,激活市场兴趣,逐步建立起市场对文化地标元宇宙形态的品牌感知。


阅读原文

作者丨许鑫 冯学钢 程馨(作者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华东师范大学电竞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学钢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府决策研究基地冯学钢工作室首席专家;程馨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来源丨澎湃新闻

题图来源丨新华社

编辑丨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