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

时间:2020-12-10浏览:389设置

  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为2021—2035年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献策”研讨会同步举行。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养老机构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师生1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相聚一堂。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老龄协会原副会长朱耀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处处长葛燕萍,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高晶蓉、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调研员董彭滔等出席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斯阳说,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老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跨学科的综合优势,老龄科研基地整合了人口学研究、公共政策研究、终身教育研究的三方优势。学校将以入选首批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作为加强老龄科学研究的契机,推动老年心理学、老年社会工作等更多学科融合,将加强基地的统筹谋划,聚焦人口老龄化和积极应对战略,整合校内外资源力量,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为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更大贡献。

  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是中国老龄协会首批授予的20家老龄科研基地之一,在老龄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产出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长期以来以桂世勋教授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为国家老龄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期望华东师范大学把准研究方向,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思考者、探索者,充分体现基地价值;做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咨询者、建言者,夯实责任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从研究环境、研究条件、研究时机三个角度肯定了充分发挥老龄科研基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老年学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的环境背景下,杜鹏对基地发展提出三点建议,即实现校内资源的整合,通过基地平台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加大跨校的基地合作,建议每年开展基地交流会议,发挥首批老龄科研基地的各自优势,促进老年问题研究的发展;注重基地的人才培养,不断满足新时代发展下老年研究领域人才的需求,借力基地建设为专业教育做出铺垫。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主任桂世勋教授认为,未来基地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发力:抓住基地的主要研究特色和研究领域;依托基地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开展跨校合作;加强老年学科相关人才培养;积极推动成立长三角老龄科研基地联盟的建设;充分发挥华东师大基地专家委员会成员的指导咨询作用;充分发挥基地独特的领导体制,提交质量更高的政策建议。

  怎样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基地成立授牌仪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5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常务副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钟仁耀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会,中国人民大学顾宝昌教授作主旨报告的点评和总结。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教授认为,在老龄事业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指向治理问题,而老龄社会治理的目标在于激发“治理红利”。中国老龄协会原副会长朱耀垠研究员以地区案例分析为切入点,介绍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创新探索,得出财政机制、市场机制、发展模式、支撑平台等方面的多点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教授介绍了关于长期照护的国际共识和基本概念,提出建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保障的重点是要将筹资和服务直接链接。

  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聚焦健康老龄化的实现,认为应该通过生育自由、延迟退休年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养老与医疗、加强老年护理队伍建设,让健康老龄化成为可能。华东师范大学桂世勋教授认为,2021-2035年我国将呈现低龄老年人口数空前绝后的高峰期,老年人以各种方式的适度“参与”有利于增进健康,建议将适度“参与”更显著地写入我国未来的健康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多位专家做了交流发言,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章晓懿教授认为,完善养老服务市场要从推进长护险、探索社会企业发展道路、优化养老服务资源分配机制三点发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黄晨熹教授为促进老年与科技的共生发展提出“乐龄科技”的构想,认为老年数字鸿沟问题的解决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老年数字鸿沟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发展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杨翠迎教授就养老服务高质量问题与前瞻,提出我国在2021-2035年将迎来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阶段,要在深化体系、提质增效、激活市场、优化结构、增加供给五个方面着手解决。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曹艳春副教授提出,应加强对痴呆症患者照护者的积善和良心的心理支持,以及对痴呆症患者照护者的社会资源和照料支持的政策建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翟绍果教授提出医养护融合的三种基本模式:嵌入、合作与共享。他建议精准划分服务人群,实现医养护要素资源的整合,促进医养护供给与联动机制的磨合,以及完成医养护管理体制的耦合。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郝勇教授从微观层面介绍了社区养老的前沿模式,提出模式的核心内容是进行资源配置、纵向融合和横向结合,并从设施站点、服务团队、管理控制三个角度提供构建社区养老模式的新思考。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静教授关注智慧养老,针对目前面临的智能性与实用性悖离、普惠性与特惠性悖离、便捷性与人本性悖离等现实障碍,建议政策以“发展智慧服务”和“培育智慧老人”为重点实施两手抓。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继元博士介绍了农村互助养老的福利生产机制,并提出“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双循环”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议从内置经济功能、完善多元筹资机制,完善社区福利规划,建立能人发现-培养-支持机制入手,推动我国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院长高向东教授希望能在今后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集中力量形成上海的声音,不断突出自身特色。

  华东师范大学长期以来围绕民生保障,聚焦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正值“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开启之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科研基地的成立标志着该校老龄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迈入新阶段。基地未来将立足长三角,发挥区位优势,突出自身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和力量,注重产学研结合,在推动学术研究的同时,推动老龄政策、老龄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贡献更多智慧。


阅读原文


记者丨颜维琦

来源丨光明网

编辑丨肖启玉


更多阅读:

人民网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老龄科研基地,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献策

人民网丨桂世勋:未来15年我国将迎来低龄老年人口高峰期

中国新闻网丨学者线上线下共同探讨应对老龄化 专家:应激发“治理红利”

科学网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老龄科研基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