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 对荣誉归零,才能不断前行——对话包起帆

时间:2022-07-19浏览:10设置

  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而一个普通劳动者要实现人生价值,也要把人生理想与国家的时代发展主题紧密结合。《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一书,选取10位在我国高铁、航天、港口、土木基建、建筑、传统手工业等领域的杰出工匠,通过对话形式,讲述他们如何把个人人生理想融入时代需求、国家发展需求当中。在他们的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国家发展壮大的缩影,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中普通劳动者的奋斗姿态。

  摘录部分是作者与来自上海的被誉为“抓斗大王”的包起帆的对话(有删节)。

上海工匠学院院长,华东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部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包起帆教授

《态度:大国工匠和他们的时代》蒋菡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就是一个有出息的工人

  不管后来具体岗位怎么变化,我的底色都没有改变。我的做派、我的很多想法、我大大咧咧的样子,都还是工人的样子

  蒋:一提起您,很多人会想起“抓斗大王”的称号,也有人评价您是“创新先锋”,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我就是一个有出息的工人”。这算是您的“自我定位”吗?

  包:是啊。我一直说,我是改革开放年代里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一个缩影。我先后历经了工人、技革员、车间副主任、工艺科长、技术副经理、经理、副局长、副总裁、政府参事等众多岗位,不管后来具体岗位怎么变化,我的底色都没有改变。我的做派、我的很多想法、我大大咧咧的样子,都还是工人的样子。人家说我不像个干部,我说确实是不像。我一直认为,我自己跟看门的、做饭的、扫地的,没有任何区别。我是从工人成长起来的一个劳模、一个典型,但最本质的,我还是一个工人。

  蒋:您17岁在码头当装卸工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工人?

  包:比较认真,比较努力。我总是尽力把工作做到更好,但我不是做得最好的。包括后来做很多事情,如果用平实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就会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一点工作,不能因为自己被评为“上海工匠”或是全国劳模,就认为自己特别能干。

  我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比我聪明、能干的人多了去了。我只是遇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上海港发展的好时机,所以才能够走到今天。

  蒋: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无论起点在哪儿,首先自己要认真、要努力。

  包:只有热爱目前的岗位,才可能有更好的岗位来找你。有些年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不会成功的。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了,同事、领导才会逐步认识你、发现你,你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就是这么一步一个台阶成长起来的。

  我一直讲,我特别感谢工会,因为是工会首先发现了我。在我的各个成长阶段,包括在我很困难的时候,工会给了我很大的鼓励。1981年,在我还是一个工人的时候,上海市总工会推举我成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那年我30岁,是个机修工。

  蒋:认真和努力会被看到、被认可。就这么一步一个台阶地,您攀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峰。

  包:改革开放造就了我。当然,我有了荣誉,有了收获,但也有辛酸。那些当初和我一起干活儿的同事,他们也有他们的收获和辛酸。人跟人不能比。

  蒋:您的辛酸是什么?

  包:我走过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创新一开始不被人理解,冷言冷语在所难免,所以有一句话是“你的荣耀有多大,你的酸苦就有多少”。把不顺当的事情、辛酸的事情埋在自己心里,去多想想自己还能够为国家、为企业做些什么,这要比你还沉浸在过去无法解脱有价值得多。有本事你可以再搞创新,用新的业绩来证明自己,而不要在老的地方继续纠缠着。

  蒋:对于荣誉您也是这样的态度?

  包:是的,只有在自己内心对取得的荣誉清零,才能不断前行。我现在70岁了,还在华东师范大学跟年轻人一起创新,去年(2020年,编者注)又拿了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动力是希望改善劳动条件

  我吃过这个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真的苦,所以以后工作中再遇到苦,跟装卸工比起来都不算苦

  蒋:小时候您父母对您有怎样的要求?

  包:我们家大人对小孩的要求:第一要争气,不能落后于别人;第二要讲规矩,不规矩的事情千万不要去做。

  蒋:要力争上游,不甘人后。您小时候读书是不是也很认真?

  包:小时候因为认真,我学习成绩还蛮好的。我一直是大队委员,但上到初二,因为“文化大革命”,停课了。我的哥哥和妹妹去了农村,我进入上海港当装卸工。

  码头工作比在农村更辛苦,365天,24小时轮班,不间断工作。但我现在对这段码头装卸工的经历是无怨无悔的。我吃过这个苦以后,才知道什么是真的苦,所以以后工作中再遇到苦,跟装卸工比起来都不算苦。冬天下大雪,我们在船舱里搬生铁,我衣服外面结冰,里面出汗,等到工作一停下来,里面也跟结了冰一样。大热天,外面三四十摄氏度,船舱里面更闷热,气都透不过来,活儿一样要干。

  所以当装卸工的那个苦都吃得了,后来其他的苦就不算什么苦了。

  蒋:您17岁时还是个半大孩子,干这么重的体力活儿有没有干不下去的时候?

  包:干不下去也得干。有一次我去挂钩时,手不小心被夹在钢丝里面,骨头都看到啦,十指连心。但船还是要来,活儿还是要有人干。等到工伤好了,我又去干了。但我心里在想,有没有可能让我们工人从这种危险的、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这是我后来创新的一种动力。没有这种动力,我也就没有创新的决心。

  大家都管木材装卸的工作叫作“木老虎”。从我1968年进港工作到1981年这短短十几年里,码头上死于木材装卸的工人就有11个,轻伤、重伤的工人竟有546人次之多!就在1981年这一年内,我们码头又死了3个工人,他们3个人的年纪加起来不到80岁。工人死了,领导让我们去送葬。我不想去,因为我心很软,非常害怕这种场面,心想与其去掉几滴眼泪,还不如动动脑筋,想想怎么能让工人不再受到伤害。经过好几年的努力,我们终于通过创新,让木材抓斗取代了人力装卸。

  蒋:您创新的原动力就是从希望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而来?

  包:我的初心就是用创新造福职工。后来逐步有了新的岗位,我就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组织上也培养了我,为我搭建了更好的平台,让我的初心得到了升华,逐步成就了我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

  蒋:在创新路上,您从一开始的发明抓斗到后来融入各种新技术,始终在不断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很多人在五六十岁以后都不怎么愿意学习新东西了。

  包:其实这么多年我所做的创新都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是紧密结合港口的发展而搞的。

  我理解的学习是一种对新生事物非常敏锐的触觉,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技术将来可能对我有用,我们叫融合,也就是学以致用,把最新的技术和目前的工作难题结合起来。自动化码头就是把自动化和码头的生产需求融合起来,集装箱电子标签就是把集装箱和电子标签融合起来。把两个看似无关的东西融合起来,使它产生新的价值。

从来不分分内事还是分外事

  人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能被旧的东西束缚。视野有多开阔,路就能走多远

  蒋:创新了这么多年,您有怎样的感悟?

  包:创新不问出身,人人皆可成功。我的起点学历是初中,出身是装卸工,父亲又去世得早,所以我成长到今天,当榜样不敢说,但可以给千千万万现在还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职工一个启迪:包起帆出身码头装卸工,一没学历,二没背景,他可以做到,你们也一定能行。

  蒋:万事开头难,如何选择创新项目?

  包:创新就在岗位,始于足下。创新一定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要针对生产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创新,就是说哪里不安全、效率低,我就在哪里动脑筋。看不到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那样就将创新之路堵住了。二是创新要解决大家盼望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创新项目就有了群众基础。三是创新成功后,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如果创新成果完成后就被锁在抽屉里、堆在墙角下,这样的创新坚决不要去做。

  只要有岗位,就能创新。只有热爱岗位,才会有出色的创新。

  蒋:有人觉得创新是技术员的事,不是工人的事,您觉得呢?

  包:做工人时,我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当工程师时,我创新了抓斗;当老总时,我开辟了内贸标准集装箱运输系统;当集团副总时,我推动了数字化、自动化港口的发展,让发明变成国际标准;当了市政府参事后,我在搞用深水航道挖出来的泥沙生态成陆的项目。我的人生就是在创新路上不断成长的。

  创新无边界,我从来不分分内事还是分外事。我当修理工时,发现钢丝绳磨损很厉害,想改变这种现象。有人说这是技术员、工程师的事,不是一个工人的分内事,但它是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就不应该视而不见。

  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是无边界的。我搞的创新项目很多就是跨界融合的,比如集装箱电子标签,实现了物流跟踪。人要善于独立思考,不能被旧的东西束缚。

  蒋:在创新的过程中,您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

  包:视野有多开阔,路就能走多远。两只狼到了草原,一只狼只看到草,垂头丧气;另一只狼虽然没看到羊,但觉得有这么多草,前面肯定有羊,感到十分兴奋。前者只看到了眼前的世界,后者就有更开阔的视野。

锲而不舍是关键

  只有难做的事、人家不愿做或者做不了的事让你做成了,才更有价值

  蒋:创新要想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包:锲而不舍是关键。创新没有一帆风顺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功。

  我在发明单索木材抓斗时,需要设计一种在任意点上都可以打开和闭合的启闭结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一直在动脑筋,走路在想,吃饭在想,晚上睡觉也在想。一天,我去北京开会。会务组给每个人发一支圆珠笔、一本笔记本,供做记录用。我把圆珠笔一按,笔芯就出来了,再按,笔芯又缩回去了。我突然想:这个笔芯伸缩的原理能不能移植到抓斗的启闭结构中去呢?于是,我马上把圆珠笔拆开看。里面的东西并不多,一个揿轮、一个转轮、一个弹簧,还有一个笔芯。虽然我是学机械的,不了解圆珠笔的制造原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个零件,不构成运动副,想来想去,琢磨不出道理。我让同事研究研究,大家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我就到丰华圆珠笔厂去请教。第一次去,我到了大门口就被拦住了。门卫说:“你要买圆珠笔,门口门市部很多;你要问技术,我们无可奉告。”回家路上,我想,也许是我没开介绍信的缘故吧。过了几天,我专门开了封介绍信,第二次来到工厂,找到技术部,但他们讲:厂长有规定,没有他的批准,任何外人不得接触图纸。我又碰了壁。

  在困难面前,我想也想了,找也找了,问也问了。一条路是罢休,另一条路是锲而不舍,但创新的路就是一条锲而不舍走到底的路。我第三次来到丰华圆珠笔厂,找到厂长。我跟厂长说,我是搞抓斗的,我这个抓斗搞好后有5000多公斤重,你这个圆珠笔只有几钱重,根本是两回事,而且我的革新项目是为工人的安全搞的。这个厂长人蛮好,他就把技术科长找来,让他把图纸给我看。技术科长自言自语:“像这样的人,我还从来没有碰到过,真是个碰了钉子都不转弯的人。”他把图纸一打开,我只瞄了一眼,就全弄懂了,原来笔套里还有几根键。一按圆珠笔揿轮,转轮转过90度,顶在键上,笔芯就出来了;再按揿轮,转轮转过90度,转轮在弹簧的作用下沿着槽缩回去,笔芯就缩回去了。

  发明创造就是这样,捅破了之后一点都不值钱,难就难在谁先想到、谁先弄懂。我很快就把圆珠笔的揿轮结构移植到抓斗的启闭结构中去了,一种在任意点上都可以打开和闭合的单索木材抓斗终于搞成了。这种抓斗使得码头木材装卸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后来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国家发明奖”,还在美国匹兹堡获得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蒋:您是一个不怕吃苦、不怕麻烦、不怕困难的人。

  包:只有难的事情做成了才有价值,这是我深有体会的。顺顺当当的事情,人人都觉得很好做的事情,你不要再去碰,没什么意思。只有难做的事、人家不愿做或者做不了的事让你做成了,才更有价值。

阅读原文

记者丨蒋菡

题图来源丨新华社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