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殷德生:以更大力度的开放合作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

时间:2018-07-21浏览:261设置

“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中,32条举措、6项任务,构成了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体现着国家金融开放措施的落地,而且意味着上海的金融开放进入了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化和金融市场能级深化的阶段,其特征是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限制。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在开放金融领域方面,上海一直先行先试,形成了较为先进、良好的经济和产业基础。目前,上海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持牌金融机构超过1500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金融市场年成交量超过1400万亿元人民币。

  落实开放措施“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此次推出的32条举措,不仅是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举措的具体实施,也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重要抓手。这个抓手以微观金融开放为主要特点,大幅度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限制。32条举措中有16条是明确针对金融机构准入的,其中有5条是大幅放宽银行业外资市场准入,8条是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这些开放措施意味着,对于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人身险公司而言,外资可以占据主导权,可以按其经营理念进行经营运作。引入外资,对于中国金融业来讲是 “机”而不是“危”。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环境,将有助于提升中国金融业效率。而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将增强上海的全球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并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与能级。

  细观32条举措,其中蕴含的新一轮上海扩大金融开放的逻辑与路径是:一方面,通过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外资金融机构向上海集聚;另一方面,则通过着力扩大金融业务经营范围,尤其是上海存在短板的业务领域,提升上海国际金融市场能级。比如,在间接金融业务上,放开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市场准入限制,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和使用范围;在直接金融业务上,支持在上海设立上海国际交易所交流合作中心和 “一带一路”交易所联合会;扩大沪港通每日额度,等等。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过去,中国吸引外资主要靠优惠政策,现在则更多强调要改善投资环境。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与营商环境相关的内容有10条。优化营商环境是上海扩大开放的战略重点之一。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上海不只希望“引进来”,还着力擦亮上海金融服务名片,在改善服务环境、加大服务力度上下功夫,做深做细外资金融机构落地配套服务,让其落地生根。通过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开放使得国际投资者、跨国公司与金融机构纷至沓来,并逐步形成金融创新的高潮。但是,金融创新在带来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为金融监管带来更大挑战。因此,要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金融稳定是金融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前提和内在要求。

阅读原文


作者|殷德生

来源|文汇报

编辑|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