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定下了新基调,提出了一系列战略问题。如何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并切实把握金融研究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如何在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新格局中走出上海“姿态”?如何集聚高校研究资源,发挥集体攻关效应,为党和国家提供符合实际又富有远见的金融决策咨询?基于此,11月17日,由我校、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上海高校金融决策咨询研究专家联席会议暨联盟成立仪式”在我校逸夫楼举行。
我校副校长李志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致辞。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袁志刚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周效门,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孙立坚教授,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教授,同济大学文科处处长陈强教授,我校经济学院院长、中国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殷德生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训诚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高汉教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应尚军教授,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殷凤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金融系主任金永红教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院长张云教授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会议由我校社科处处长吴瑞君主持。
李志斌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致以了热烈的欢迎,指出本次联席会议的目的是集合上海高校金融学科优势资源成立金融决策咨询研究专家联盟,探讨十九大后国家金融发展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由贸易港金融创新等重大金融发展问题。期待上海各高校金融学院领导与学科专家能以此联盟为平台,精诚合作,助力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发展。
周国平在致辞中对本次联盟成立的重大意义给予了肯定,期待专家联盟能在一系列重大金融问题的研究上做出突破,尤其是,解读新时代金融改革开放新走向,深入研究自由贸易港框架下的金融开放路径与安排,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文件精神等。
作为上海高校金融决策咨询研究专家联盟的召集人,周国平宣布联盟正式成立,并与李志斌一起为出席会议的上海高校金融学院领导和学科专家颁发聘书。随后,与会专家对十九大以后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上海金融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进行了深入研讨。
袁志刚首先表达了对联盟的殷切厚望,指出联盟将在未来形成一系列产品,包括定期将阶段性研究成果以简报形式发布,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提供基金支持,诚邀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一系列高水平会议与论坛等。袁志刚认为,十九大报告对金融风险问题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未来一系列的研究可以围绕金融风险问题去开展,包括资产与负债的扩张、去杠杆时资产的保值、合理的金融主体与金融价格形成机制等问题。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孙立坚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基本上代表了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金融工作走向。孙立坚认为当前中国大量的环保项目、绿色项目、能源项目代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为了社会投资的主要方向。中国经济与债务增长高度同步,内生出影子银行的膨胀。当前实体投资的最大成本不是税收,也不是土地成本,而是放弃金融投资的机会成本,要真正引导金融服务实体必须降低这种机会成本。
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认为十九大以后决策咨询的重点领域主要有四个关键词:效率、改革、稳定、服务。在提升金融运行效率方面,要重点关注金融要素价格的放开、金融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金融管理机制的健全、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的发展。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要关注中国实体企业税收负担过重的现状,推动财税制度改革与金融发展相协调;在金融服务实体方面,要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产业,把物联网金融植入到实体经济,加快各产业布局。
同济大学文科处处长陈强认为集聚高校资源对做好金融决策咨询有重大意义,需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引入政府需求。陈强着重强调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与其他“四个中心”建设的互动关系,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本地区创新资源集聚,同时重点关注长三角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区的金融合作。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分析了自由贸易港金融开放与创新问题,认为,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因而必须以此为依托对人民币离岸业务的种类与流量进行扩容,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以金融体系的精准监管为抓手平衡离岸业务发展与汇率风险之间的动态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茆训诚指出,经济金融的发展不断出现新趋势与新走向,其背后的逻辑和机理还需要采用新的视角去解读。最近获取的调研数据显示,虽然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一步步加强,但上海金融功能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却在逐渐减弱。联盟的成立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今后将以更密切的合作和更深入的交流为渠道,为政府提供极具价值的决策咨询服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副院长应尚军认为,当前中国的资本流通渠道尚不通畅,金融结构有待优化;国家对于金融科技的态度既在提倡也在防范,提倡的是发挥金融科技的效率,防范的是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最大化效率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高汉提出要关注法律与金融的融合,将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的建设与法律制度框架的完善结合起来。法律框架的完善是维持金融稳定的主心骨,要培育市场深度,培养掌握金融与法律知识的复合式人才。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殷凤提出了一些重点关注的金融问题:在针对灰色金融、金融空转、脱实向虚等具备典型金融现象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真实有效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桥头堡,上海自贸区建设如何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供支持?如何更完善地设计离岸人民币投资产品与渠道?
华东理工大学金融系主任金永红教授提出要重视高科技企业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的重大意义。与北京和深圳相比,上海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等领域并不占优势,未来需要弥补这一块短板并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的营商环境。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院长张云教授强调要关注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的区别和联系。科技创新周期较长,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对此有重要意义。绿色金融也是富有前景的研究问题,也能对科技中心建设提供支持。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基于“金融”这个关键词,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金融的阐述进行了深入解读: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现代金融、绿色金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等新的概念,而且对诸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重要问题做出新的强调。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要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等关键领域起到示范作用。
最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处长周效门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同时解读了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金融专项课题选题及设立的原则。周处长再次对本次联盟成立的重大意义给予了肯定,提出相关工作建议,希望各位专家能以此联盟为平台,创造出更有价值的决策咨询,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图|吴潇岚 文|吴虹仪 编辑|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