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经管学部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题为“构建数智时代社会记忆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数字记忆何以支撑数字人文”的图书情报专题实务讲座,于2022年 11 月 9 日(周三)下午13:00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小教楼501举行。带来此次讲座分享的是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夏翠娟老师,本场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系主任、图书情报项目主任蔚海燕副教授主持。
夏翠娟老师主要从事元数据、知识本体、知识组织,关联数据、数字人文、文化记忆等方向的研究,曾主持国家哲社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DIM、IJoL、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馆论坛、图书馆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撰写专著3部,是多家学术期刊的外审专家。
在讲座中,夏翠娟老师以数智时代的到来这一背景为开场,阐明分享构建数智时代社会记忆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这一主题的缘由,指出不同于公共服务、学科服务与素质教育的共时性,社会记忆具有历时性,并引出了本次讲座所要探讨的两个问题:一是数字人文能为人文研究带来什么?二是图档博能为数字人文贡献什么?为解释这两个问题,夏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夏翠娟老师首先分享了社会记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从学科领域将其分为社会记忆、文化记忆、数字记忆三个阶段,并结合该理论与图书情报专业的关系,对交往记忆、文化记忆等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与区分;其次,夏老师从记忆特性角度,梳理了记忆理论对历史人文研究和GLAMS的影响,包括从国家到族群、从典范到边缘、从表相到本相、从文本到情境的转变;随后,夏老师解读联合国发布的《世界记忆名录》,并对世界各地著名的城市记忆资源展开介绍,如引入瞩目的威尼斯时光机;同时,她按时间线梳理了中国的城市记忆资源,如城市记忆工程、上海年华、中国记忆、北京记忆等。她指出,数智时代社会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是数字记忆的跨界、融合、共生、一体化发展。
第二部分,夏老师重点介绍了“多重证据法”,包括民间文献、田野调查等十余种方法;然后她通过列举“多重证据法”在各学科及其交叉领域的研究中的应用情境,强调多种证据的相互参照印证,表明“多重证据法”的重要性。夏老师指出,“数智时代”可认为是数智时代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对人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贡献,包括“数智证据”在内的“多重证据法”正成为人文研究的新范式。
第三部分,夏老师阐述了数智技术对人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即提供了另一重证据:数智证据。她指出,相比传统人文研究,数智人文研究有更大的优势,数智人文研究可以进行定量的、全景式、细粒度分析,加以机器辅助与公众参与,结论可重现可验证,在表达上可交互、可体验、可视化等。接着,夏老师以家谱为例阐述了数智证据的来源、生产及服务过程,并指出家谱文献在进行移民史和姓氏文化等研究的价值所在:一是为知识节点赋予时空属性,便于回到历史现场;二是为知识节点增加关联证据,便于形成多证据链。最后,夏老师归纳数智证据的特点,并对支持数智证据融合、生成和发育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介绍。
第四部分,夏老师以上海记忆为例,介绍了其数字人文研究进展。她以图文与视频的形式向同学们分享了多模态、全媒体文化遗产资源的知识生产、知识服务、开放数据服务、知识组织与数据融合,图像的元数据与语义标注框架等数据基础设施。
在讲座的尾声,夏老师为本次讲座进行小结,指出GLAMs在馆藏文化遗产资源转化融合为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的数字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并从资源的采集策略、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人文研究支持、数字记忆展演支持等角度对数字人文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最后,夏老师就同学老师的问题进行交流互动,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同学们获益匪浅,此次以“构建数智时代社会记忆的多重证据参照体系:数字记忆何以支撑数字人文”为主题的实务讲座在掌声中完美落幕。
编辑|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