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丨高向东:推进旧改让城市成为宜业宜居的乐园

时间:2020-07-17浏览:234设置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的是在城市建设中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扩大公共空间,让老百姓有休闲、健身、娱乐的地方,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努力发展好人民的城市,扩大居民公共空间,首先要对老旧小区加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根据市住建委的公开信息,今年旧改按照“能快则快”原则,完成数量将超过原计划的55万平方米旧改面积、2.8万户受益居民。



建筑老化、用地复杂挑战旧改进度


  调研发现,上海老旧小区大多数建筑建设时间久远,使用期限将近,且年久失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抵御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户均建筑面积偏小,内部设施简陋,缺乏独立的厨卫设施和完善的环卫设施,难以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求。

  许多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已过使用期限,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完备和不达标等情况。具体反映在缺乏持续稳定的供水供电系统、必要的排污管道与自用排污设施、缺少垃圾收集设施、缺少必要的防灾安全设施、缺乏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短缺、超负荷以及不完备状况,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老旧小区的抗灾能力。

  与此同时,老旧小区用地性质复杂,多种用地性质相互混杂、不同使用功能的相互交叉和干扰,给老旧小区改造带来难度。


制定专项规划推进三元互动模式


  要切实针对老旧小区进行存量土地和区内空间资源梳理的基础上,制定优化老旧小区改造的土地和空间的专项规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居民实际需求确定小区改造内容,并根据改造内容确定该小区所需增加的面积。

  在老旧小区改造规划中,要划定应拆除的违建、临建和乱堆乱放区域,利用腾空和整理所获得的用地规划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设施;要利用片区内企事业单位公共建筑的复合功能及社区公共空间提升规划内容。涉及用地问题的按相关规定执行,不涉及用地问题的临时配套服务设施建筑或临时便民设施应明确使用年限。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立项、审查、审议、决策”等流程的多线并联机制。

  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福利型社区更新,即原地改造;另一种为市场主导的拆迁安置社区建设。这两种形式在进行物质改造中,破坏了原有住区的多样性和社会网络关系。因此,建议形成中央—市区—基层社区三元主体联动模式,并且实现三主体责任制与负责制,最终形成老旧小区改造的双向和多项联动服务模式。


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提升经济效益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要确保相关企业获取经济收益,从而推动这些企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此项事业中。在需求侧,政府可加大宣传,发掘居民自身潜力,鼓励居民积极申报并予以经济、行政审批方面的支持,以期扩大有效需求;在供给侧,政府可利用税收、行政等手段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民生工程,使改造工程形成规模,让企业有利可图,让居民享受实惠,最终形成市场化的良性循环态势。

  老旧小区改造也是一种投资拉动、促进消费的多方共赢的方式,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积极探索社会与市场力量介入的方式,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保洁服务等长效运营机制,把短期收入变为长期收入;通过长期运营回报激励社会与市场力量参与到老旧小区改造中。


旧改建设与治理要齐头并进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建设问题又是治理问题,不能把老旧小区改造当作是简单的工程问题。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必须把老旧小区改造跟治理结合在一起,才能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好。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要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要通过搭建多方协商讨论的平台,充分发挥社区主体作用,把共同缔造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把人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跟改造的空间结合起来。只有以空间为载体,才能形成共识,促使群众从身边事情做起,共同参与老旧小区改造,通过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从而实现“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阅读原文


作者高向东(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

来源丨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编辑丨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