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师生考察民生码头八万吨筒仓

时间:2017-12-11浏览:498设置

2017121日下午,作为会展场馆资源考察课程的实践环节,党宁老师带领工商管理学院旅游与会展系本科生、硕士生30余人,来到民生码头,考察改造后的八万吨筒仓。八万吨筒仓曾经是亚洲最大的散粮筒仓,现经过改造已摇身一变,成为整个黄浦江滨江东岸贯通工程中满足市民游憩和文化艺术体验需要的重要空间。回顾历史,品味时尚,体验城市的变迁,学习和探索科学有效的会展场馆建设与管理方法。

参加考察的同学在八万吨筒仓合影

进入场馆前,老师引导大家感受了八万吨筒仓整体的氛围。宽敞的空间,粗糙的水泥墙、旁边玻璃破碎的小仓库,都散发着这座工业遗产的历史气味。它旁边便是居民滨江游憩的区域,即便在冬天,也有三三两两的人们在散步、聊天、观看、拍摄江边遗留的高大工业设施。从外观上看,八万吨筒仓最突出改造便是它的户外扶梯:晶莹剔透的玻璃与厚重的筒仓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现代化改造重新赋予工业遗产的活力;全透明幕墙的设计使其成为市民欣赏江景的绝佳去处。空地上建有咖啡吧,作为场馆的配套设施之一。

同学们在场馆户外空间休憩

场馆内正在举办第二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hanghai Urban Space Art SeasonSUSAS),这是民生码头重生后的首次重要活动。本届展览的主题为“连接:共享未来的公共空间(this CONNECTION)”。带给公众的是工业文化与艺术的碰撞。筒仓内,底层和顶层有两个大型展览,其余楼层有小型展览;主场馆之外,还有一座小库房也被改造参与展出,个别展品也被摆放在厂房间的空地直接展出。丰富的展品都与空间主题有关,其中不少展品还是针对筒仓一层天花板上的漏斗型空间做出的设计,甚至直接在漏斗上设计图案,与环境融合度极高,令人感叹设计师的智慧。展览的既有不同材料制作的艺术品,也有城市摄影、聚落感知研究;既有古典文化的传承,又有VR等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既有建筑模型和规划成果展示,也有未来城市理论和探索。

穿梭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艺术作品

同学们流连于精心设计的展品展台、科学前沿的理论展台间,感叹不已:朱子惠同学感叹道:“这次参观更新了我对会展场馆的认识,历史是厚重的,艺术是没有限制的,冷冰冰的工业也可以充满情怀。”蓝宇翔同学发现:“这一次考察令我受益许多。欣赏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艺术,无论是建筑模型还是创意设计,我都感受到不同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情绪。”顾依秋同学思考了筒仓的一些优缺点:“整体空间结构较为多样,其自身的历史感能够为艺术、文化相关展览提供类似时空错位感的独特气质,利于增强参展观众的感受,但在交通便利性、内部楼层之间的联通性上较受限制。”

正如八万吨筒仓改造项目的设计师柳亦春所说:“今后的改造会是什么样?我希望的三个关键词是艺术、日常、事件。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场所,给市民带来日常使用的空间,结合艺术活动充分激发这里的活力。”不论是八万吨筒仓还是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都让同学们受益匪浅,满载而归。


李圣昊  党宁 秦幼艾  编辑|肖启玉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