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我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总任务。上海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生态圈,集聚金融科技资源,形成长三角金融科技发展合力。在迎接建校七十周年的特殊时刻,上海亚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华东师大校友陈琦伟捐资一千万,成立金融科技研究发展基金,助力学校金融科技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与协同创新,为金融科技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金融科技发展基金成立仪式暨彪如金融大讲坛今天上午在中山北路校区举行。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理事长王新奎,上海亚商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琦伟、董事长特别助理余丹珏、副总裁张俊,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副校长雷启立、校长助理、基金会秘书长斯阳,经济与管理学部名誉主任连平,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中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陈麟辉,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方卫星,上海商学院副院长贺瑛,及我校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经济与管理学部师生代表出席活动。金融科技研究发展基金成立仪式由雷启立主持。
亚商集团和校友陈琦伟捐资一千万,
助力金融科技更好更快发展
梅兵在致辞中表示,华东师大素有弘扬传承学科精神的优良传统,在陈琦伟等校友的关心支持下,经济金融、数据科学、统计、计算机软件等优势学科协同创新,在金融科技领域实现不断创新发展。此次陈琦伟先生捐资成立学校金融科技研究发展基金,全力支持学校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和金融科技发展,不仅是对母校发展理念的认同和信任,更是对学校金融科技学科发展的巨大支持。相信学校金融科技研究发展基金的成立以及彪如金融大讲坛等活动的开展,将进一步激励师生更好把握时代机遇,在作出更多成绩、产出系列成果的同时,更好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金融业发展、上海金融科技生态圈更好更快建设。
华东师大作为地处上海的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在金融科技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学校经济金融、数据科学、软件、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学等学科综合实力雄厚,影响广泛。2018年,我校率先在经济与管理学部建设金融科技研究院,2020年联合承办“第一届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取得显著成效。今年6月,学校批准设立校管科研平台“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9月,学校成立金融科技学术委员会,持续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谋划金融科技学科建设。
此次成立金融科技研究发展基金,是为进一步落实和推进金融科技领域研究各项发展项目。基金将主要用于开展金融科技领域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领域的创造性探索研究,为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支撑;开展金融科技领域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支持金融科技领域学科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案例编写、教材出版等。
在王新奎、梅兵、雷启立、连平、袁志刚、岳华、余丹珏的共同见证下,斯阳与陈琦伟签署捐赠协议。
斯阳接受捐赠支票。
斯阳为陈琦伟颁发捐赠证书。
雷启立代表学校为陈琦伟颁发校董证书。
陈琦伟在讲话中诠释了对华东师大学科文脉传承精神的理解,表达了对母校、对师长的感恩之情。近年来,亚商集团整合优势资源,参与推动学校金融科技领域建设发展,着力打造金融科技领域高端智库和产学研用新平台。金融科技发展基金会作为学校专项教育基金之一,将在金融科技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可持续的资源支撑。他表示,希望依托华东师大综合学科的力量,加强经济社会变革中的学科创新,通过学校长三角金融科技研究院等平台建设,实现我校在金融科技应用创新领域的独特发展力量,为国家金融科技创新发展长三角金融科技生态圈建设贡献师大智慧。
深耕学科特色,持续谋划经济金融学科建设
彪如金融大讲坛,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共谋经济金融学科建设发展,这无疑是对学科大师陈彪如最好的、最有意义的纪念。彪如金融大讲坛由经济与管理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袁志刚主持。
王新奎主席作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我国金融业》的主题报告。面临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新趋势,我国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新战略,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促进以国际国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从商品经济、消费与供给等现实问题出发,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大循环及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内在机理进行阐释,提出对新发展格局转型动因及方式的理解,希望进一步关注产业政策研究,多维度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持。
圆桌论坛由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主持。黄泽民、贺瑛、奚君羊、丁剑平、方卫星作为论坛嘉宾,共同参与圆桌论坛。论坛嘉宾回忆起师从陈彪如门下,与陈先生接触中印象最深的经历。他们提到,陈先生始终坚守于三尺讲台,对待教书育人工作从不怠慢,从不框定学生的学习研究范围,注重启迪学生开拓思维。陈先生生活简单朴素,平易近人,以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代学人,培养出一大批在国内外国际金融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生。同时围绕“如何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进一步加强学校经济金融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主题,论坛嘉宾展开交流对话。丁剑平表示,陈彪如曾强调上海要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关键在于与世界经济相结合,因此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对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人民币深度国际化的相关研究,思考如何避免“负债国家通过滥发货币以应对经济和财政危机”这一趋势在中国的出现。黄泽民认为,金融学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要紧随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新形势下,要将统计、数学领域的方法学习与金融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加强具备金融科技与传统国际金融思维通用素质的“国际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贺瑛针对金融学科发展,提出“上下连接、左右逢源、腾云驾雾、超凡脱俗”的十六字要领并分别作了解读,她强调只有从源头加强金融学科自身建设,方能实现金融学科人才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奚君羊指出,当前学界研究出现了重计量经济等研究方法,而轻国际金融原理、理论与逻辑理解性、思想性研究的问题,他提出金融研究首先要有逻辑性,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前沿方法进行研究,做到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紧密结合。方卫星结合工作经历,提出目前实务业界对金融人才素质要求。作为经济金融学习的青年一代,要在学习中保持大局观、研究中加强学习深度,将宏观视野与微观聚焦相结合,做好立足于中国现实背景的研究。
站在新百年征程上,华东师大坚持学科传承弘扬与创新融合并重,集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作为国家一流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领域特色优势,实现跨学科交叉发展,推动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术创新、智库建设和产业科技发展。在实现学科发展的同时,服务国家和地区重要战略需求,共同搭建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和新高地。
文丨王诗乐
图、编辑丨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