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0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理科大楼召开了“积极应对老龄化创新研究”论坛。本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养老服务政策创新研究团队协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法政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普陀区老年大学、普陀区业余大学、上海市教委终身教育处、上海市社会福利中心、普陀区社会工作协会、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徐汇区学习办、静安区学促办、闵行区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科、闵行区教育局、浦东新区社区学院、上海万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银康银龄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线上线下混合式会议。
大会主旨报告分上下半场,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常务副主任钟仁耀教授和基地主任桂世勋终身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基地主任桂世勋教授发言的主题是《高度关注婚姻对群体和个体老化的影响》。他从现阶段我国“大龄未婚”、“终身不婚”占比高对群体、个体老化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加剧我国未来群体老龄化进程和加大个体老年人照护困难两个方面进行较深入分析,最后提出如何有效降低未来我国“大龄未婚”、“终身不婚”占比的建议,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复旦大学顾宝昌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你一生工作多少年?——退休年龄的人口学分析》。他从2020-2021年人口学的三件大事:“新冠疫情在全球的爆发”、“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开展”、“决定实行三孩生育政策” 出发,详细介绍了中国普查的人口总数和年龄构成、人口变动与退休年龄、关于退休年龄的争论,分析我国不同阶段不同人口的生命时期等方面的人口特点以及退休年龄调整会带来的影响等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基地副主任黄晨熹教授的发言题目为《长三角老年人口生活方式特征研究》。他首先介绍了老年生活方式的相关内容,在城乡老年人生活方式抽样调查中发现,目前老年人相比之前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其次,他对自己近期做的长三角老年人口生活方式调查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老年样本特征、就业情况、上网行为、外卖情况、健康情况、生活压力、生活满意度、居住方式、养老选择、异地养老、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等方面。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教授做了题为《论老年教育的本质——基于世界图景演变的分析视角》的发言。他从何为老年教育的本质出发,生动介绍了世界图景的古今之争,即古典世界图景和现代世界图景,并在这样的视域下对老年教育进行了反思。接下来,他通过举例配合讲解的形式,分别阐述了美德即知识、知识即力量、古代图景中的老人形象、老年教育与教育老年的差异性反思等内容,最后对老年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重新思考。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教授采用线上报告的方式,发言题目为《福利制度及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作用》。他从养老内容与责任、福利制度的本质是什么、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否可以改变、如何看待西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做法、应对人口老龄化举措、对老年人的重新认识等六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讲解。其中他对福利制度本质这一部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探讨了制度建设、制度制定者与制度获益者如何分离、制度运行成本、人口老龄化、福利刚性与量力而行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基地常务副主任钟仁耀教授发言的题目是《银龄时代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他首先从养老责任主体、社区居家机构之间的养老关系、养老服务内容体系呈现跷跷板、时间储蓄银行和以房养老两大热点解读四个方面介绍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社区居家机构三者形成有序的完整系统、对机构养老实行分类分层、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共融发展的未来发展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研究员采用线上报告的方式,发言主题是《适地养老——田园居民式老年康养社区》。他首先介绍了原址安老、适地安老、非正式照护、异地养老、康养和乡村振兴等与本议题相关的基本概念。接着详细介绍了田园居民式老年康养社区的相关情况,包括适地安老的四个条件、试点乡村等方面。最后通过展示本研究的思维框架对今天的发言进行了总结。
下午会议分为3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社区智慧养老创新研究”、“老年社会工作创新研究”、“老年教育创新研究”。“老年教育创新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黄健教授主持,“老年社会工作创新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基地副主任黄晨熹教授主持。其中“社区智慧养老创新研究”分论坛的第一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基地主任助理曹艳春副教授主持。
上海市普陀区社会工作协会顾霖副会长发言的题目为《简述智慧养老的社区实践及思考》。首先,他简要介绍了什么是智慧养老。其次,提出了四个困惑的问题:尊重、目标、资金、未来。最后,他详细介绍了现在工作中的“七个一”:一项工作——祥和片区的智慧助老点餐;一段时间——养老院里的夜间监管设备;一个难处:曹杨新村街道的自助打车神器;一种困境——真如镇街道的智慧六件套;一个场景——长寿路街道的“云上养老院”;一项愿景——长征镇第二批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镇;一种倡导——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办事处陈嵩副主任发言的题目是《智慧养老的社区实践——以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为例》。本次发言的关键词为:描点、连线、画圈。他首先介绍了仙霞新村街道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正在建设包含大城养老、智慧养老、街区养老的“孝亲茅台”乐龄惠老服务街区。其中他提到深化智慧健康养老场景应用中: “描点”代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服务枢纽布局;“连线”代表探索乐龄惠老服务街区示范样板;“画圈”代表形成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最后,他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枢纽布局、探索乐龄惠老服务街区示范样板、夯实15分钟社区养老生活圈、深化智慧健康养老场景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街道目前的做法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
来自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的张磊副主任带来以《构建数字“适老圈”让“夕阳”拥抱E时代》为主题的发言。她首先介绍了曹杨新村建村70周年和上海老龄化问题加剧的背景。其次,她介绍了在社区养老服务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中发现的老年人适应难、精细化服务难和“沉睡型”激活难的“三难”问题。最后,她从定原点,从“无序自治”转向“有序共治”;布网络,从“单线串联”转向“多线并联”;建场景,从“被动点单”转向“主动制单”;新体验,从“静态授课”转向“现场教学”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曹杨新村数字养老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智慧养老创新研究”分论坛第二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基地主任助理张继元博士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曹艳春副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基地的申报和建设设想》。她从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基地申报的背景出发,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基地申报的历程、成功获批的结果以及基地建设主体。最后,她从提出新概念,创造新样本、建设智能养老示范街、总结智能养老社会治理经验理论、形成新的系列成果、建立适应智能养老社会管理机制和形成新的宣传点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家智能养老社会治理基地建设设想。
上海万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黄艳董事长为我们带来了主题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智慧养老应用的探索和实践》的发言。她首先介绍了万宏养老企业基本情况。其次她详细介绍了嵌入式养老服务中智慧养老的应用,分别是:搭建智慧养老管理平台,让养老服务更加精细化,其中平台组成为1+2+3+4;丰富养老服务场景应用,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有效整合养老产业链,推进养老数字化转型;智慧养老发展思考:需求端——老人心理、供给端——发展瓶颈。最后介绍了养老智慧化转型与智慧养老发展建议。
上海爱照护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丁勇董事长的发言主题是《5G时代“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的数智化多中心长期照护服务模式》。他首先提出人口结构决定老龄化加剧,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亟待满足。其次,他提出了未来重要的两个关键趋势分别是“照护科技化”和“医养家庭化”。他提出,数智化是大势所趋、科技决胜5G技术背景下的康养经济、导致长期照护需求的主要因素、核心价值观等观点,并进行了详细清晰的分析。最后,他为我们介绍了爱照护公司的数智长期照护服务架构,并就运营构架、运营逻辑链、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桂世勋教授、高向东教授、张继元讲师分别对此次分论坛进行了总结,与会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活动圆满结束。
10月3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专家委员会扩大会议在理科大楼A302会议室举办。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院长、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向东教授主持,基地主任、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桂世勋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慧敏教授、复旦大学顾宝昌教授、南京大学陈友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基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瑞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基地常务副主任钟仁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基地副主任黄晨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基地主任助理李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公共管理学院、基地主任助理曹艳春副教授和张继元讲师等参加了会议。桂世勋教授总结了基地一年来的主要工作,王慧敏教授介绍了预防、干预认知障碍老年人等方面的工作和科研成果,顾宝昌教授、陈友华教授、吴瑞君教授、高向东教授、钟仁耀教授、黄晨熹教授、李强教授、曹艳春副教授和张继元讲师分别对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的长远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编辑|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