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先贤孟子对于经济的发展有如下的论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中国人的经济发展观是典型的义利经济发展观。所谓义利经济发展观,简而言之就是说发展经济要综合考虑生态环保、社会公正以及个体幸福之间的平衡。如果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的话,那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义利经济发展观现阶段在社会公正层面的具体体现。 2020年8月,中央领导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时作出重要指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获得了全社会的拥护。这是因为此时此地,这是正确的消费观,只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会有个体的幸福。这是中国传统义利经济发展观在微观层面上的要求。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正确的消费观简而言之就是“足用”和“节欲”。消费只是手段而不是不是人生的目的。消费的意义在于保有人们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物质基础,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就饮食而言,吃出健康就是足用,吃得脑满肠肥,一身富贵病就是纵欲。所以儒家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道家则指出了放纵欲望的奢靡消费带来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明确指出满足合理的需用,节制不合理的欲望,才会有美好的人生。可以说节欲和足用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足用的基础在于在于节制不合理的欲望,而节制不合理的欲望则可以保证更多人的足用。 因此,法家一方面说:“匮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 生,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 禁侈泰,为国之急也。”另一方面法家也说:““光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这里的“光时化”指的是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通过刺激消费,扩大消费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给每个人带来收益。究竟是节制消费还是刺激消费?核心在于足用,在于切实保证人民合理的消费权益。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凡是美好都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样一个三才体系中建构出来的。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首先要与大自然处理好关系。而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来,在技术突破带来物质丰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大自然的巨大伤害。如果再沿袭工业革命以来养成的无节制向大自然攫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反之,敬天礼人,探索一条天人合一的道路,就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样一条道路,首先是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共同富裕,唇亡齿寒,最后难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所以追求经济发展的社会公正,走共同富裕是当下的必然要务。而保护生态和谐,达成共同富裕的立足点在于健康的的消费观,要在足用+节欲的进程中满足个体的合理消费需求,提升个人境界的同时节约社会的总体支出实现个体幸福、社会公众和生态和谐的最大化。 传统的义利经济发展观已经引领中华民族披荆斩棘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国际局势风云变化,但是只要我们能从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重新建构符合当下天时、地利、人和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再上层楼。 作者丨贾利军(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教授) 来源丨新华网 编辑丨肖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