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向东,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他在全国首先提出并命名了4种人口分布的创新研究方法,率先研究发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人口分布的恒定比例,成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作为高校教师及教育管理者,他将培养卓越的优秀学生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探索教学改革,首创了“挂号导师制”、“德育学分制”,在全国高教系统推广。从教20多年来,他始终践行着既做专业老师、又做人生导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引领作用。
育人:首创“挂号导师制”
1963年出生于辽宁的高向东,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老师。高考时,他第一志愿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学成后,终于如愿以偿留校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从担任学工部长兼学生处长,到担任经管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身为大学教师及教育管理者,高向东致力于培养更多、更优秀、更杰出的大学生。他认为,每个大学老师都应该成为教育家,而不仅仅是专业老师。为此,他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他发现,高校老师一般与学生疏于接触,而学生除了课堂上接受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老师进行人生指导,包括就业、心理疏导等。如何让师生之间紧密接触,高向东从医院专家门诊受到启发,利用互联网设计平台,将书院140名专业老师放到网上自我简介,由学生通过手机网上预约,师生在约好的时间段内,在教室、办公室或者网上进行一对一“谈心”,完成后刷下二维码,后台则留下接触的记录。“挂号导师制”从2016年创建以来,4年间,已有数千名学生走近老师,师生间的时空距离拉近。在每年的开学典礼上,排名前五位的老师上台亮相,感人肺腑的话语赢得学生阵阵喝彩。
高向东更是身体力行,不仅通过网上预约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上海市二等奖,更是通过挂号预约为学生指点迷津。学生就业迷茫,高老师就及时开导,帮助学生设计未来择业发展。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觉得录用单位不理想而犹豫不定,高向东当即指点学生先就业。遇有类似的就业迷茫,高老师总是鼓励学生不论单位是否满意,先干起来,行行出状元。
高向东首创的颇具特色的“挂号导师制”,获得了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案例类优秀奖,在全国高校推广。
立德树人,是教学的根本。“德育学分制”则是高向东对德育教育的创新举措。高校学习,第一课堂专业知识都有明确的学分,而第二课堂诸如党建、团建、文体、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无法计分。有鉴于此,高向东设计了第二课堂的量化指标,通过手机后台签到,以此为抓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指标的定量化考核,以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高向东教学成果颇丰。近5年来,他培养了8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其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和博士新人奖等;他开设的“现代人口学”成为全国第一门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的课程;他为研究生开设的人口学课程,成为上海市教学精品课程;他培养的博士生,几乎一毕业就申请到国家级科研基金。
科研: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
近年来,高向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有12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奖;撰写的多项研究报告被采纳并受到国家领导人和省部级领导人批示。
多年前,高向东就对上海市人口分布作了专题研究,发现中心区域人才分布密集,而郊区人才稀缺。于是他提案建议人口分布变动应注重公共资源配置,并对上海吸引全球人才提出注重文化环境建设的提议。他的这一提案被市政府采纳,获得上海市决策咨询二等奖。
“富二代”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高向东从2015年开始,去工商联及非公企业调研,发现老一代与新一代家族企业家差别大,前后花了6年时间,就如何做好“年轻一代非公有经济人士”思想引领做了课题专报,获得市政府肯定。
他培养的众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高老师的金句:60岁之前不要怕,60岁之后不要悔。高向东一贯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的指导,既当专业老师,又做人生导师。他认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应该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他孜孜以求。
高向东简介
高向东系华东师范大学经管书院院长、教授、博导。中国人口学会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9部,有10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
记者丨孙明敏
来源丨劳动报
编辑丨肖启玉